成長故事人人都有,要怎樣說的精彩、說得動人,甚至是觸動觀眾的成長經歷是很重要的,去年台北電影節的《女孩愛愛日記》以青春期的「性」萌發,帶出女孩成年禮母題。2014年李察林克萊特(Richard Linklater)的《年少時代》以「時間」作為主軸,深刻描述家庭對男孩成長的影響。2015年動畫片《腦筋急轉彎》則以腦內公路之旅串起成長的必經之路。
澳洲新銳女性導演蘿絲瑪麗梅爾(Rosemary Myers)改編自同名舞台劇的《壁花女孩夢遊中》,以甜甜圈、紙鶴、音樂盒、生日派對與電影色彩學等元素,雕刻出獨特的女孩成年禮樣貌。
導演Rosemary
Myers的第一手是畫面的設計,電影選擇以1.33:1的方式呈現,而不選擇現今較普遍的寬銀幕形式,目的有二,其一是呈現貝瑟妮懷特摩爾(Bethany Whitmore)飾演的葛瑞塔(Greta)成長過程的生命侷限,女孩青春期的困惑與不安,都藉由畫面的侷限而更有敘事力道。其二則是配合故事背景70年代的嬉皮時代感,讓時代的味道搭配符合時代的影像呈現,能讓時代的縮影更有說服力。
導演Rosemary
Myers在電影裡也非常用心地安排了大量的符號,各個小物品在電影中的出現都別具意義。第一項是Greta開場時拿在手上的千紙鶴,除了Greta在電影開場被拿走的千紙鶴外,Greta的房間也充滿了千紙鶴,平常也以摺千紙鶴自娛。千紙鶴起初的意義是為重病者祈福,後來逐漸衍生成一般的祝福、祈願或是感情的寄託。電影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千紙鶴的意義,但可以從電影開場被拿走的千紙鶴,到生日派對上,同一個女孩拿另一隻千紙鶴還給Greta的劇情線索,得知千紙鶴具有承載Greta面對成長的祝福與力量。
第二是音樂盒,音樂盒有眷戀舊時代、舊情感的珍藏意義,音樂盒的音樂可視為Greta對童年的眷戀。她在童年的幻想世界裡創造出森林裡的奇幻生物與世界,每當父母、姊姊及姊姊男朋友,甚至是學校的琥珀、碧玉、藍寶石三姊妹給予她成長的壓力時,音樂盒總能提醒她童年時光的純粹與美好,卻也是Greta逃避成長的安適之地。
15歲派對其實就是一場成年禮,成年禮的開始,始於堅持辦15歲生日派對的母親,母親總是逼著Greta長大,在派對上又被未受邀的琥珀、碧玉、藍寶石三姊妹對Greta的百般羞辱,以及艾略特(Elliott)在錯誤的時間告白,這些成長的壓力彼此交織成Greta在夢中的音樂盒爭奪戰,這場爭奪戰則是Greta青春成年禮最重要的成長儀式。
Greta極盡所能地想奪回象徵自己童年的音樂盒,最終卻發現音樂盒早已不再適合已然長大的她,而是屬於幼年的Greta,就像是《腦筋急轉彎》的萊莉(Riley)告別了童年的幻想朋友小彬彬(Bingbong),Greta對音樂盒的放手與釋然,正是成長最重要,也是不得不做的必要決定,那份選擇放手的酸楚疼痛感,正是成長的代價。
接著是電影色彩學的運用,Greta學校的制服、家人穿著與家中色彩佈置,都是以黃橘色為主,象徵著Greta青春的純真與無辜。但學校的牆壁、廁所、Greta的母親、家中的桌巾、Greta枕頭下的藍色布料、派對上的Elliott、不請自來的琥珀、碧玉、藍寶石三姊妹的服裝皆是藍色的,藍色在電影中和黃色的純真相對應,如同一面鏡子,映照出Greta面對成長的憂鬱與無助,及藍色屬性在她成長過程中的衝突與格格不入。導演Rosemary Myers的色彩運用,讓影像表達Greta總是有苦難言的內心活動,著實替Greta的青春加上了獨特的煩惱印記,為電影加了不少分數。
至於甜甜圈在電影開頭和結尾的出現,則註記了Greta和Elliott初戀萌動的愛情滋味,直到電影結束Greta才咬下甜甜圈,初嚐成長的甜膩滋味,是導演給予成長的另一面書寫:成長不會只有酸楚與苦澀,跨過青春的門檻後,也能在成長中嘗到未曾有過的生命鮮甜滋味。
《壁花女孩夢遊中》是一部非常獨特的青春成長小品,導演Rosemary Myers在電影細節與美術色彩的運用,都顯示出她對這部作品的用心,在充滿嬉皮時代感的氛圍下,融入奇幻色彩的設計,更是讓人耳目一新,看完《壁花女孩夢遊中》後,彷彿再次品嘗青春衝破蟲蛹後,羽化成蝶的成長酸楚與喜悅。
第18屆台北電影節搶先放映
2016/7/3,17:30,新光影城1廳
首張劇照來自The Adelaide
Review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